白脸包拯的官场报告
2022-05-11 23:43:42
by 风临

打印???
泛舟网(http://www.shaoda.com)
人物(http://www.shaoda.comhref=category.php?cid=14)
人物_人物春秋(http://www.shaoda.comhref=category.php?cid=145)

白脸包拯的官场报告
包拯长得其实并不黑。
    
     1037年春天,安徽天长县官道上,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。他一袭长衫、几件行李,谁也想不到,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。
    
     此时,包拯39岁。老大不小的年纪,却是第一次入仕。距离他本人即将获得的著名“青天”称号并不遥远,但距离他当上开封市长、名副其实的“开封有个包青天”,却还有20年。
    
     溅了皇帝一脸唾沫
    
     包拯有个幸福的童年——这一点又和传说不一样,父母双全,备受宠爱。在官宦世家长大的他,倒很有上进心,29岁中了进士。然而,为侍奉渐渐老迈的双亲,包拯拒绝出去做官,在家一呆10年,直至父母病逝、守孝完毕。
    
     所以,他在北宋官场上一露面已是中年,但举止全然是个“愤青”。
    
     在仕途第二站广东肇庆——彼时还叫端州,大名鼎鼎的端砚就是它的创收项目。不过,在官僚盘剥下,打着“进贡”旗号的端砚,十有八九成了行贿受贿的拳头产品,真正送到皇帝手上的没有几方,更别说拿到市场上成交了。
    
     包拯一来,就下令端砚定额进贡。而他自己,直到离开端州,也不曾带走一方端砚。“端砚事件”很让朝廷赏识,3年后包拯就调入开封。这是自进京考试之后,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。
    
     值得一提的是,北宋是一个士大夫意识高度觉醒的年代。汉唐时期的“贵族社会”已经完全转变为“文官社会”,不少士大夫“以天下为己任”,敢于在朝堂上和皇帝正面交锋。更有甚者,觉得一个人单挑皇帝不过瘾,就约齐一帮同事,展开围攻皇帝的汹汹舌战。而包拯么,就算不是个中翘楚,起码也是让宋仁宗相当头疼的“牛皮糖”,其主攻方向还是最敏感的人事问题。
    
     宋仁宗宠爱张贵妃,她的伯父张尧佐坐着“直升飞机”一路飙升。除了是财政部长,还身兼四大要职,在北宋的外戚任命史上创下了绝无仅有的记录。
    
     一干大臣为此吵闹不休,集体开足马力,要求皇帝撤张尧佐的职。争论达到高潮时,包拯站在仁宗跟前,滔滔不绝,唾沫星子横飞,溅了皇帝一头一脸。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,拂袖而去,回到后宫对张贵妃发脾气:“你只知道让他官升宣徽使、宣徽使,就不知道现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!”
    
     在宋仁宗的偏袒下,弹劾工作并不顺利。围绕老张的人事任命,包拯等人和皇帝陷入了一场持久战,老张就在战争里上上下下地浮动——弹劾风头最盛时他地位稍低,风头过后又迅速攀升。直到老张不久后死了,整场战役才算正式结束。
    
     此后,二弹郭承佑、七弹王逵……“牛皮糖”包拯树立起了绝不放过一个贪官污吏的光辉形象。
    
     “庆历新政”的两份奏章
    
     范仲淹在政坛上呼风唤雨、掀起“庆历新政”的高潮时,包拯还是一个刚刚从地方调进中央的“小菜鸟”。
    
     对范仲淹改革,是支持还是反对?朝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“党争”:你是改革派,还是保守派?把包拯从端州拉到监察御史位子上的,是保守派的王拱臣。王拱臣的举荐,很可能是为了给保守阵营充充数、壮壮胆,并不指望这个年纪一大把的“新秀”还能在挤垮改革派上有何贡献。
    
     然而,这场改革以吏治为第一目标,恰恰与包拯的政治关怀不谋而合。他盯上了“按察使”——这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,范仲淹向各地派出按察使,专门监督地方官吏。按察使一句话,就能决定地方官是上中央、还是下监狱,正所谓大权在握、为所欲为。
    
     包拯的奏章,一针见血来势汹汹,《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》。
    
     立刻,关于“按察使”是否加重了吏治腐败的争论,达到白热化。宋仁宗开始意识到,改革派官员也不是一潭清水,同样有人浑水摸鱼。
    
     “小菜鸟”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扳倒改革派的作用,保守派大臣喜出望外,以为包拯可以为自己所用了。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们大跌眼镜。
    
     1045年新春,范仲淹罢相离京,新政失败,保守派弹冠相庆。谁料这当口上,包拯一篇《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》,洋洋洒洒,大谈范仲淹用考试选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应 该维持下去。
    
     如此堂而皇之地对已经否决的一项政策进行肯定,保守派们瞠目结舌:此人犯浑么?
    
     殊不知,在包拯的眼里,没有派系,只有公理;没有党争,只有实情。
    
     6年后,官升知谏院的包拯,显然早把范仲淹改革的倒霉下场忘了个一干二净,他向宋仁宗交了一篇著名的奏章《七事》——区别奸忠、不信朋党、信用贤能、治奸妄之人、用人不疑、访才用贤、启用贬逐之臣——赫然与“庆历新政”如出一辙。
    
     群臣这下明白了:包拯,就是个实话实说的官场异类。
    
     当包拯弹劾宋庠时,没人觉得惊诧了。宋庠文采风流,做宰相7年,一没贪赃枉法,二没苛政暴政,三没道德败坏,实在无错可挑。但是包拯说,无错,是因为你没干事;国之重臣,毫无建树,就是“尸位素餐”,当然应该弹劾。
    
     他的措辞或许激烈,但他的眼光实在透彻。
    

Copyright © 2002 myarticle.pw
All rights reserved.

备案号:浙ICP备17002154号-4 Powered by: MyArticle Version 1.0dev
Processed Time: 0.0056 s Querys: 4 [ Gzip Level 0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