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不该笑着离开
2022-05-11 23:43:42
by
佚名
打印???
泛舟网
(http://www.shaoda.com)
人物
(http://www.shaoda.comhref=category.php?cid=14)
人物_布衣百姓
(http://www.shaoda.comhref=category.php?cid=141)
该不该笑着离开
人的生老病死,如树之枯荣、花之开谢,都是大自然的规律。对活着的人来说,亲朋好友的逝世,无疑是一件痛苦、悲伤的事,为了寄托哀思、怀念故人,往往会为死者举行一定形式的葬礼,这已成了一种传统风俗习惯。细数起来,最常见的莫过于土葬、火葬、天葬和水葬。
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,民族各异、风俗不同、文化渊源有别,但贯穿在传统葬礼中的,却是一条共同主线:宗教。西方人离不开教堂、玫瑰和唱诗班;中国人则多有念经、水陆道场和做法事。
有人说,在文明进步的链条上,葬礼是最有“惯性”的一环。它的变革,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、长期的经济繁荣、高度的精神文明做铺垫,才能实现。葬礼踮起脚步悄然“变脸”,可以看成是社会气质发生变化的“信号灯”。
2000年前后,在欧洲和美国,几乎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股“新葬礼”潮流,一改千百年来葬礼的悲伤肃穆,反而变得轻松、活泼,甚至妙趣横生。因此有人说,“新葬礼时代”来临了。
所谓“新葬礼时代”,是人们对传统葬礼的再审视,以新观念追求葬礼的个性化、趣味化、多样化。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,其一是“我的葬礼我做主”,张扬个性;其二是 “绿色安葬”,不用修墓碑,不用墓穴,回归自然,保护环境,节约资源。欧美“新葬礼时代”的出现,似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,可能意味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、传统习俗 的变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。
而这些“新葬礼”,对于中国人来说,是陌生和新奇的。相比之下,中国人在葬礼上走的是一条不同的道路。仅从媒体近几年的报道来看,一些地区的葬礼日益豪华化、奢侈化。“你还死得起吗?”这句调侃充满了黑色幽默。风靡一时的电影《大腕》,就把“中国式葬礼”讽刺得淋漓尽致——“根据泰勒先生生前的愿望,我们将在故宫为他老人家举行一个节目丰富多彩,形式类似春节晚会、快乐大本营、欢乐总动员,同时又有点像赈灾义演一样的葬礼,葬礼将由电视向全球直播。”
这种反差,折射着深刻的社会原因,涉及人们思想意识、消费观念、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。
在西方,“新葬礼”可以看作战后“婴儿潮”一代人最后的“疯狂”。1946年到1964年的生育高峰期,美国大约有8000万婴儿出世,他们伴着性解放、女权运动、摇滚乐等 叛逆的符号长大,被秉持传统价值观的美国人视为“异类”。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中,他们积累了财富,也获得了地位,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。如今,“婴儿潮”变成了 “退休一代”,强烈的个性色彩和叛逆精神,让他们喊出了“我的葬礼我做主”。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上,“婴儿潮”不能容忍假手他人、毫无新意。
同时,“婴儿潮”一代人到晚年,仍然追求刺激和新鲜;他们心理年龄比外表更年轻,对即将到来的暮年持积极乐观的态度。他们问: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微笑着离开?
在中国,“死得有趣”还是件难以想象的事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,“中国式葬礼”将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环保、绿色和个性因素,实现厚养薄葬、重生轻死.
Copyright © 2002
myarticle.pw
All rights reserved.
备案号:
浙ICP备17002154号-4
Powered by:
MyArticle
Version 1.0dev